全部
新方志
旧方志
检索志书
检索条目
高级检索
登录
|
注册
首页
新方志
旧方志
地图找志
首页
新方志
旧方志
地图找志
首页
>
新方志
>
灌县聚源乡志
阅读
灌县聚源乡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聚源乡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编纂人员:
田泽勤, 李明春
编纂单位:
四川省灌县《聚源乡志》编写领导小组
内容时限:
1911-1981
目录
书内检索
封面
聚源乡志
序言
编辑说明
照片
目录
第一篇建置沿革
第二篇地理
第三篇政治
第四篇农业
第五篇社队企业
第六篇交通邮电
第七篇财贸金融
第八篇教育
第九篇文化和古迹遗址
第十篇医药卫生
第十一篇社会
第十二篇人物
第十三篇拾遗
第十四篇大事年表
编后记
封面
聚源乡志
序言
编辑说明
照片
聚源公社管理委会员
聚源公社中心小学校
聚源公社农机站
聚源公社黄鹤电站
聚源信用社
贵妃园艺场
聚源出土的夏商古木
联合国沼气讲习班学员来聚源考察
古导江县大堂前的老白果树
著名的聚源迎祥寺大麻
聚源和平桥
著名的聚源石埂子土菸
杨贵妃(吴元龙作)
任宗海护照
贵妃池
导江食堂
聚源乡人民会场
目录
第一篇建置沿革
第一章古导江铺的建置
第二章新场、聚源的得名
第三章清代的建置沿革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建置沿革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沿革
第二篇地理
第一章位置、疆域
第二章地貌、水系
第三章土壤
第四章气候
第五章物产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七章大队及主要地名
第八章人口
第三篇政治
上篇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
第二章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
下篇
第三章聚源解放后的政权建设
第四章建国三十二年的政治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及群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章民兵建设与政法、民政
第四篇农业
第一章农业自然条件和发展概述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农业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
第四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农业(种植业)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粮食作物
第三节经济作物
第四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第五节选育、引进和推广良种
第六节化肥的使用
第七节植保工作
第八节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第六章林业及其它多种经营
第一节林业
第二节栽桑养蚕
第三节花果园
第四节养鱼
第五节养蜂
第七章畜牧业
第八章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水利
第二节农田基本建设
第九章农机、沼气
第一节农具改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二节沼气
第十章公社的经营管理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一节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
第二节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十一章建国后聚源乡农业的先进单位和知名人士
第五篇社队企业
第一章民国时期聚源乡的手工业
第二章建国后社队企业的发展
第三章水力发电
第一节黄鹤电站
第二节电管站
第四章农机五金
第一节农机站
第二节五金厂
第三节农具厂
第五章建筑运输
第一节建筑业
第二节运输业
第六章轻工服务
第一节轻化厂
第二节制鞋厂
第三节服装厂
第七章加工酿造
第一节油厂
第二节蚕茧站
第三节贵妃曲酒厂
第八章园艺
第一节园艺场
第二节知青农场
第三节三坝大队果园
第六篇交通邮电
第一章交通
第一节清代的驿道和驿站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公路和小道
第三节建国后的交通
第二章邮电
第七篇财贸金融
第一章民国时期聚源的商业
第二章建国后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
第一节供销社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供销社的下属机构
第三节粮食局聚源仓库
第四节聚源食品站
第三章财政税收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赋税
第二节建国后的财政税收
第四章农村金融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
第三节建国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八篇教育
第一章清末的私塾、义馆、学堂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第一节中心国民学校
第二节保国民学校
第三章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扫盲教育
第二节小学教育
第三节民办教育
第四节中学教育
第九篇文化和古迹遗址
第一章文化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文化概况
第二节建国三十二年来的文化事业
第二章古迹遗址
第一节古导江县遗址
第二节迎祥寺和杨妃池
第三节司马相如墓道碑和聚源场其它庙馆
第十篇医药卫生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
第一节中药店铺
第二节中(草)医生
第三节瘟疫
第二章建国三十二年来的卫生工作
第一节公社医院
第二节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
第三节妇幼保健
第四节卫生防疫
第三章计划生育
第十一篇社会
第一章民国时期聚源的社会概况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袍哥、青帮
第二节宗祠
第三节行会
第四节慈善会
第三章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
第一节旧礼俗
第二节场期庙会
第四章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形成
第十二篇人物
灌县聚源乡烈士英名录
任宗海传
王伯凝传
张志达
胡丕基
第十三篇拾遗
民国时期聚源乡田地租佃的一般情况
押金的勒索
民国时期币制对田地租佃的影响
佃户的杂款负担
聚源古木发掘记
第十四篇大事年表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