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图片

  • 来源:会东文化馆志
  • 编纂单位:会东县文化馆
  • 编纂人员:唐奇欣
  • 页数:18
  • 分类:文化体育->群众文化活动
目录:

会东文化馆志

图片

遵义型铜鼓(宋代)

铜雀(汉代)

野租彝族聚居区文化站是省先进集体。站图书室每天座无虚席,这里成为彝族青年们不可缺少的学习场所。

财神宫铜钟(清代)

一九七零年县幼儿园宣传队开展街头宣传演出,他们比叔叔阿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会东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图为县委书记、县长为新建成的会东文化馆活动大楼剪彩。

群众歌咏比赛。

城区群众文化活动。

小歌剧《山村寨花》于一九七二年初参加了西昌专业会演。

一九八六年竣工的会东县文化馆活动大楼。

文化馆美术干部精心辅导民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会东文化馆题馆名。

会东文化馆一年一度的“春节游园晚会”热闹非凡,吸引了许多游客。

会东文化馆辑编本县群众创作文艺演唱资料,发往各区、乡交流、演出。

一九五九年我馆被评为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奖旗。

一九五七年的会东县文化馆。

文化馆历年来结合形势,举办各展览,为本县两个文明设做出了贡献。

活跃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工作队紧密配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白天进行图片展览、新歌教唱,晚上放映幻灯、文艺演出和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图为店奇欣同志一九五七年在发箐乡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麻江型铜鼓(明代)

一九七零年会东文化馆面向农村的同时,开始从儿童抓起,坚持举办少儿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础培训班。图是少儿音乐培训班正在上视唱课。

一九八一年我馆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四川省文化局授予奖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现在不只满足于填饱肚子了。而且还自娱自乐,每年春节都组织龙灯队进城表演。图为会东镇的农民在街头表演龙灯。

野租彝族自治区文化站业余演出队,为群众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

一九八五年凉山州农村文化工作姜州流动现场会与会代表合影。

图为学员创作井绘制在村头的壁画《猪多、肥多、粮多》。

一九七五年姜州农民画培训班为期三个月。五十名学员毕业时创作农民画五十三幅。其中二十三幅参加西昌地区画展。部分作品还参加了省美展。图为学员们在野外写生。

麻江型铜鼓(明代)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会东文艺》创刊铅印发往兄弟馆和各区、乡交涟,为培养术地作者,出作品、出人才发挥了作用。

快乐的“火把节”。

一九八三年六月在会东镇丫口村李家屋基的山沟中发现的上龙化石。

一九八零年会东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有关领导与铁柳文化站男女龙灯队队员一起合影留念。

文化馆全体职工合影

一九八零年春节,铁柳乡文化站组织女子龙灯队为县城群众表演了精采的节目。

一九六二年由会东县业余文工团裘演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由会东文化馆组织县业余文艺积极分子演出的活报剧《“四人帮”现形记》。